客家民居多種多樣,有圍龍屋、圓土樓、方土樓、五鳳樓、鎖頭屋等,最著名的是圍龍屋和圓土樓。
客家民居多種多樣,有圍龍屋、圓土樓、方土樓、五鳳樓、鎖頭屋等,最著名的是圍龍屋和圓土樓。
圍龍屋與圓土樓(以下簡稱“圓樓”)都是極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們在外形、構造、功能和產地等方面各有異同。從外形上看,圍龍屋更像是從圓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在現有的書籍、報刊和互聯網上,多有把圍龍屋和圓土樓混同的,其實,這是兩種差異性比較大的建筑。圓樓的外形為正圓,為全封閉結構,突出它的防御功能;圍龍屋的外形是橢圓,屬于開放式結構,內部四通八達,淡化防御功能,突出了祠堂的功能,大門口有禾坪,然后是半圓形的水塘。圓樓在居住方面突出家族的平等關系;圍龍屋卻有堂屋、橫屋之分,代表著尊卑有序,等級分明。
圍龍屋:客家獨有
圍龍屋是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并被國際建筑學界公認為中國的五大傳統民居之一,整體建筑由堂屋、橫屋、圍屋、化胎、池塘幾部分組成,各部分功用不同主要分布在粵東北的梅州地區。梅州地區最古老最龐大的客家圍龍屋是梅縣丙村“仁厚溫公祠”,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其作為圍龍屋的典型代表選入了《中國傳統民居建筑》一書。仁厚溫公祠是宗祠與住宅合一的民居建筑。南北長87米,東西寬一百二十多米。整座屋宇有四進三堂八橫三圍,儼然一座龐大的民居建筑。整座建筑有一條中軸線,兩邊對稱,由前至后漸次升高;中間部分是正堂,是族人祭祖、慶典、宴客之處,氣勢雄偉,八行橫屋整齊對稱。中堂部分就分上、中、下三個廳堂,上廳最高,中廳最大,中廳高5.65米,寬9.3米,深7.37米,有房間390間,兩邊還有近百的雜間。這在民居建筑中是極為罕見的。
圓土樓:客家的通廊式與閩南的單元式
圓樓是閩南的福佬人和閩西、粵東北的客家人都有的一種民居,并不是客家人特有的,由于閩南的圓樓建造時間較早,有專家推測,閩西的圓樓是從閩南那里學來的。圓樓以其獨特的正圓外形和全封閉構造,較早為世人所知,并向海內外推介,受到外界高度的重視和極高的評價。圓樓被譽為“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下冒出的蘑菇”,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圓樓的集中地主要在閩南、閩西,粵東北的大埔縣也有。最出名的要數閩西永定縣和閩南的華安縣,兩地皆擁有“土樓之王”——永定的承啟樓、華安的二宜樓,如今都成了旅游勝地。不過永定縣是純客家人的縣份,華安縣則是純閩南人的縣份,這兩地的圓樓代表了客家與閩南民系兩種不同的圓樓風格??图业膬韧ɡ仁綀A樓與閩南的單元式圓樓,外觀一樣,平面布局卻截然不同,是同宗同源,卻又自成體系的兩種土樓。
承啟樓據傳從明崇禎年間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間竣工,歷世3代,閱時半個世紀,其規模巨大,造型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這是對該樓的生動寫照。占地5376平方米,四百間房;外環高四層,直徑62.6米,周長229米;每層72間房共288房,均勻分布四套上下樓梯;主環的屋頂向外伸延二米余,防止雨水損壞外墻;二至四層走馬廊有瓦屋檐擋雨;二環兩層高,共80間房,每層40間;第三環一層高,32間房,用作圖書館;第四環是一道圍繞祖堂的回廊。承啟樓中心祖堂有民國三十一年林森手題“筆花廬”匾額。承啟樓現住江姓57戶三百余人,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二宜樓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為“鄉飲大賓”蔣氏十四世蔣士熊所建,占地面積9300平方米,坐東南朝西北,外環高4層、通高16米,外墻厚達2.53米,外徑73.4米。整座樓為雙環圓形土樓,分成16單元,共有房間213間,每個單元各自有單獨的出入口、小天井和獨用的樓梯,構成戶內私密性的空間。環樓圍合出中心內院,作為樓內多戶合用的公共空間。。二宜樓文化內涵豐富,樓內共存有壁畫593平方米、226幅,彩繪99平方米、228幅,木雕349件,楹聯163副,在福建眾多土樓中是獨有的,在中國古民居中亦屬罕見,堪稱民間藝術珍品。
注:即 鄉飲賓,鄉飲酒禮的賓介。鄉飲酒禮的賓介。周制,鄉飲酒禮舉鄉里處士之賢者為“賓”,次為“介”,又次為“眾賓”。其后歷代相沿,名稱不盡相同。明清時又有“賓”(亦稱“大賓”)、‘僎賓”、“介賓”、“三賓”、“眾賓”等名號,統稱“鄉飲賓”。
承啟樓內
承啟樓外
二宜樓
二宜樓單元式獨立天井
海撥最高的圍龍屋
航拍圍龍屋
客家圍龍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