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走進客家 > 旅游客家
寧化木活字印刷田野調查筆記

        2010年4月,瀕臨滅絕的木活字印刷術重現寧化縣,引起了文化界相關人士的高度關注,中國新聞網、網易等各大媒體紛紛進行報道。筆者在對分布于寧化城鄉的木活字活態印刷進行田野調查后,查考相關文獻,形成調查資料。本文主要介紹木活字印刷術在寧化的歷史起源、地域分布、印刷流程、藝人傳略、傳承譜系等,盡量還原木活字印刷在寧化的生存境況。
         福建寧化,是世界公認的“客家祖地”,是純客家縣。對客家先祖的信仰,尋根問祖,慎終追遠,是客家文化構成最重要的部分??图胰司醋婺伦诘膫鹘y,由來已久。族譜修訂的莊嚴慎重,即體現之一。作為族譜生產工藝的木活字印刷術在這樣一個對裔嗣傳承高度重視的地域內嚴瑾地保存至今,為寧化客家學的進一步研究和“客家祖地”的認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一、歷史淵源
        活字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源于古代的雕版印刷。北宋畢升發明了泥活字印刷?,F在一般認為元初農學家王禎創制了木活字。木活字用梨木、棗木或楊柳木等雕成單字。因取材比較方便,成本不高,制造起來又比較簡單迅速,成為中國活字印刷史上常用的一種活字。關于木活字最早的記載見于王楨《農書》附后的《造活字印書法》:“古時書皆寫本。學者艱于傳錄。故人以藏書為貴。五代唐明宗長興二年。宰相馮道、李愚、請令判國子監田敏、校正九經刻板印賣、朝廷從之。鋟梓之法。其本于此。因是天下書籍遂廣。然而板木工匠所費甚多。至有一書字板。功力不及。數載難成。雖有可傳之書。人皆憚其工費。不能印造傳播。后世有人別生巧技。以錢為印盔界行。用稀瀝青澆滿冷定。取平火上。再行煨化。以燒熟瓦字。排于行內。作活字印板。為其不便。又以泥為盔界行。內用薄泥。將燒熟瓦字排之。再入窯內燒為一段。亦可為活字板印之。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于盥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于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墨作印盔。削竹片為行。雕板木為字。用小細鋸鎪開。各行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以試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夾之??旨葷M。用木榍榍(先結切)之使堅牢。字皆不動然后用墨刷印之。寫韻刻字法。先照監韻內可用字數。分為上下平上去入五聲。各分韻頭。??弊謽?。抄寫完備。作書人取活字樣。制大小寫出各門字樣。糊于板上。命工刊刻。稍留界路。以憑鋸截。又有語助詞之乎者也字及數目字。并尋??捎米謽?。各分為一門。多刻字數。約三萬余字。寫畢。一如前法。鎪字修字法。將刻訖板木上字樣。用細齒小鋸。每字四方鎪下。盛于筐??器內。每字令人用小裁刀修理齊整。先立準則。于準則內。試大小高低一同。然后另貯別器。作盔嵌字法。于元寫監韻各門字數。嵌于木盔內。用竹片行行夾往。擺滿用木榍輕榍之。排于輪上。依前分作五韻。用大字標記。造輪法。用輕木造為大輪。其輪盤徑可七尺。輪軸高可三尺許。用大木砧鑿竅。上作橫架。中貫輪軸。下有鉆臼立轉輪盤。以圓竹笆鋪之。上置活字。板面各依號數。上下相次鋪擺。凡置輪兩面。一輪置監韻板面。一輪置雜字板面。一人中坐。左右俱可推翻摘字。蓋以人尋字則難。以字就人則易。以此轉輪之法。不勞力而坐致字數。取訖。又可鋪還韻內。兩得便也。取字法。將元寫監韻另寫一冊。編成字號。每面各行各字。俱計號數。與輪上門類相同。一人執韻。依號數喝字。一人于輪上元布輪字板內。取摘字只嵌于所印書板盔內。如有字韻內別無。隨手令刊匠添補。疾得完備。作盔安字刷印法。用平直干板一片。量書面大小。四周圍作欄。右邊空。候擺滿盔面。右邊安置界欄。以木榍榍之。界行內字樣。須要個個修理平整。先用刀削下諸樣小竹片。以別器盛貯。如有低邪。隨字形襯士占瓦(徒念切)榍之。至字體平穩。然后印刷之。又以棕刷順界行豎直刷之。不可橫刷。印紙亦用棕刷順界行刷之。此用活字板之完法也。前任宣州旌德縣縣尹時。方撰農書。因字數甚多。難于刊印。故用已意命匠創活字。二年而工畢。試印本縣志書。得計六萬余字。不一月而百部齊成。一如刊板。始知其可用。后二年。途遷任信州永豐縣。挈而之官。是時農書方成。欲以活字嵌印。今知江西現行命工刊板。故且收貯以待別用。然古今此法未見所傳。故編錄于此。以待世之好事者。為印書省便之法。傳于永久。本為農書而作。因附于后。”
        明人胡應麟云:“今世欲急于印行者有活字,然自宋已兆端,今無以藥泥為之者,唯用木稱活字云。”清人龔顯曾也說:“明人用木活字版刷書,風氣乃大盛。”木活字印刷在了明代已風行于世。據學者張秀民先生統計,明朝木活字本有書名可考者約一百余種,多為萬歷印本。其有地名可考者,除成都、建陽、南京等處外,有江蘇、浙江、福建、江西、云南等地。
        明朝萬歷年間(1573-1619年),長汀四堡霧閣木刻宋體版本,用玉扣紙、毛邊紙、連史紙印刷,發展為中國四大木刻印基地之一。四堡書籍聲譽極高,有“獨占江南,發販半天下”之譽,在古籍雕版印刷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寧化縣舊屬汀州,“四堡”古稱“四保”,或謂“四保里”,它包括今天的長汀、連城、寧化、清流四縣毗鄰的數十個村落,因此,建制上寧化與古“四保”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系。在造紙業和雕版印刷都極其興盛的明清時期,寧化的木活字印刷應當也是異?;钴S的,然則,“四保”為何僅僅通行雕版印刷?
        寧化發現的木活字印刷,與“四保”名揚天下的雕版印刷既有內在的聯系,也有一定的區別。“四保”雕版印刷的主要內容為古籍圖書,如宋人陳日華在臨汀刻印的《集要方》和流傳古今的《增廣賢文》線裝書等。而寧化木活字印刷的主要功能是印刷族譜。古籍圖書發行量大,通銷全國各地,可一版再版。其內容出于著作者手,每頁為固定版面,暢銷者印刷數量可達千冊萬冊,乃至根據市場需求量再版,如蒙書、四書五經、章回小說等。而族譜的版面絕少重復的,各姓氏嗣裔發展有異,內容自然不同。需求者僅為同宗族人,多則數十部,少則十余部。若以雕版印刷族譜,則一版之后便當廢棄,是十分不經濟的。因而,族譜的印刷則采用了具有智能優勢的木活字印刷。
        由此推斷,在印刷業發達的明中葉時期,受到雕版印刷影響,寧化同時開始大量使用木活字印刷族譜。張秀民《中國印刷史》載:“清代木字家譜分布在江、浙、皖、贛、湘、鄂、川、閩等省”。寧化目前還保存有木活字刻印的謝氏清雍正族譜等清初譜諜。藍氏清乾隆譜印有“翠華阮甸臣梓”的字樣,可見在清初寧化的木活字制譜已然十分盛行。清光緒、咸豐年間的族譜木活字印刷就更加的大行其道,保存至今的清末木字譜諜數量不少。直至清末、解放前,利用木活字印刷家譜、私塾用書還十分盛行。文化大革命時期,停止刻印達十余年,印刷工具也被大量銷毀。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后各姓氏刻印族譜者增多,木活字印刷曾一度重興,1993-1994年為族譜刻印高峰時期。后電腦機器刻印業發達,族譜多改為電腦制作,手工木活字印刷業漸趨沉寂,目前從事此業者,僅四五家。
        在寧化,除族譜外,少量的蒙書、佛經道藏和一些私家著作,也有使用木活字印刷。道光六年(1826年),寧化李國華用木活字印其九世祖李世熊《錢神志》7卷;次年寧化縣令陳塏印李世熊《寒支初集》10卷;同治十年(1871年),寧化縣署重印《錢神志》,所用木活字為寧化陰維新雕刻。
二、分布情況
        寧化木活字印刷手工藝人各自以“堂”為單位,一般四五人一堂,最少的兩人一堂,有堂號,現存留有“印心堂”、“衍冀堂”、“文林堂”、“文齋堂”等。據藝人口述,各堂印刷族譜多有固定地區。藝人們在多次的印刷修訂中逐漸熟稔各家族譜,有的藝人還保存有原修譜中的人像圖、墳圖等舊有資料,無需重刻,在效率、質量、準確度上都較新路的藝人為佳。因此各族每有重修,則多以原修譜師為首選,于是相對固定為區域(主修線路)分布。
        幾經凋零,寧化從事木活字印刷的僅五家:翠江鎮銅鑼丘邱家、方田鄉禾嶺下謝家、淮土鄉禾坑村廖家、翠江鎮城北新村鄒家和淮土鄉伍家。其功能主要用于修譜,改革開放后,分布大致如下:邱家一般修城南、安樂、曹坊、治平一路;謝家與廖家一般修石壁、淮土、濟村、方田一路;鄒家一般修城關、湖村、泉上一路。伍家已購買印刷機器,不再從事手工印刷。目前唯中沙、河龍、水茜、安遠一路主修者為哪家,尚不明確。
        寧化木活字印刷不局限于寧化,明溪、清流、建寧、泰寧等周邊縣市也時有延請寧化印刷藝人前往修譜,以解放前為盛。近年莆田、閩南等地區還有人來寧邀請藝人修譜。
三、刻印內容
        1、刻印家譜。明清時期不詳,民國至解放后此項功能最突出。
        2、刻印蒙書?!度纸洝?、《千字文》、《六言雜字》《幼學瓊林》等蒙書,大約清以前較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尚有刻此類書者。
        3、刻印佛經道藏。
        4、刻印婚喪嫁娶儀式中戚屬稱謂和姻親關系的紅紙字帖。此項雖包括在木活字印刷藝人所從事的業務范圍內,但卻是雕版,有的還是版畫,如灶神等。
四、印刷道具
        1、字模粗胚。即木活字雕刻原料,通常為柯木(俗名“荷木”)、梨木,清曾曰锳修《汀州府志》卷八《物產志》記:“柯木,俗名河木,質堅韌可鐫刻”。
        2、刨床。制胚所用。字模粗胚大小長短定型的工具,以木料制成,有大小兩種型號。將活字木分解成小塊,放進刨床的槽內,以模型為準,對活字木進行刨削修整,以備刻字使用。
        3、雕刀。木柄合鐵片制成,刀口鋒銳呈斜角狀,用以雕刻木活字。印刷過程中出現生僻字或缺字,也需以雕刀臨時刻字。
        4、印床。梨木、荷木均可,將字模放入印床,以木栓固定,旋轉靈活便捷,用以雕刻活字。
        5、木活字。以荷木,梨木粗胚雕刻而成,按類別陳列在字盤中。用以刻印族譜的有大、小兩號字。大號字字面一般為1.6厘米的正方形,高2.4厘米,在族譜中主要用以刻印人名譜系,書籍中用以刻印正文。小號字字面一般為1厘米的正方形,族譜中用以刻印人物傳、譜系,書籍中用以刻印校注、集釋等。此外,尚有雕版圖形,以印載有各姓氏居住埋葬、田地物產等圖志;有吊圖碼,用以刻印譜族吊圖。二者型號都不規則。字面以一字一模為主,也有多字一模的,兩字一模的如“夭亡”、三字一模的如“半繼子”,最多者可達六字一模。
        6、字盤。存放木活字的木盤,相當于活字字典庫,按順序排列整齊,字典庫按天干地支、甲乙丙丁、子卯寅丑、偏旁部首等順序擺放排列,取字者須熟諳字典庫口訣,取字時即可快捷方便?;钭值呐欧烹S著時代的不同也有變更,按《農書》載,則是以平上去入等韻排的方式排放,據藝人口述,原有活字取放口訣,后多依據《康熙字典》排放。今之排列順序錄之如下:(1)前八盤,又稱常用字盤。第一:唐宋元明清天啟洪武成仕永樂嘉靖萬歷天命天聰崇聰崇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民國共和;第二: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金木水火土;第三: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第四:年月日時生歿葬卒俱詳失考沒;第五:公長次諱歲止殤夭亡世字離亨壽零壹貳參肆伍陸柒捌玖拾分百千厘兩毫巽坤艮兼肖;第六:坐落地名至為界春夏秋冬東西南北處載谷擔田租石斗升角米苗畝佃勺撮合;第七:山向形婚配妣娶繼續氏娘女改適姑夫婦再醮婆出入內外上中下左右大??;第八:知乎者也矣所可焉哉與而無以則然此不于其支于于。(2)普通字盤。按點橫豎撇捺及偏旁部首排列,同偏旁者,按筆劃數量由少及多排列。(3)吊碼盤。除吊碼錢外,二字一模至六字一模者,均置此盤。(4)代數盤。字面為長方形,刻“第XX代”。(5)頁碼盤。字面為長方形,注頁碼。
        7、譜盤。即印刷盤,以書寫稿為參照,將木活字按排版要求,逐個放入盤中,空白處以短截木片塞緊,使活字不至于移動。不注標點。
        8、雕版。族譜印刷中的人像圖、墳圖等需要刻印雕版。
        9、拍板。用以在譜盤上輕輕拍打,使活字高低平整均衡。
        10、玉扣紙、裁刀。裁刀面大,用以裁剪紙張,覆譜盤上印刷。寧化盛產玉扣紙,本地多使用。據方田謝應生言,玉扣紙著墨字跡清晰,不易被蟲蛀,本地刻印基本使用玉扣紙。
        11、徽墨。舊時買墨石,擊斷,放中鍋中蒸煮,磨開使用。改革開放后,直接購買上好墨汁。
        12、墨刷。以棕毛制成,毛尖觸盤,蘸墨均勻刷譜盤上。
        13、毛刷。以棕毛制成,毛身觸紙,棕毛質韌,不易磨損。紙覆在譜盤上,以毛刷輕輕刷動拍打。
五、刻印流程
        1、制模。采伐梨木、荷木,鋸成板片,請木匠師傅(主要是小木師傅)鋸成相同大小的字模粗胚,然后放入刨床刨光打磨。
        2、刻字。將字模放入印床,以木栓固定住,進行雕刻??套质址ㄓ袃煞N:其一為平刀法,握刀如握筆,起刀由內到外,為直寫直刻反字?;赐亮斡袩ǜ缸娱L于此法;其二為斜刀法,反腕握刀,起刀由外到內,橫寫橫刻反字。邱、鄒、謝三家均長此法。斜刀法刻字速度快,不易在生活中混淆字體的正常寫法,較為常用。
        3、揀字。參照手稿,根據口訣從字盤中揀出相關活字。
        4、裝版。將活字放入譜盤,以木片塞緊固定。每頁字數可由行間距的寬窄控制。
        5、對稿。將譜盤中活字排列與手稿校對,修訂差錯。一般由一人念,一個校對。
        6、裁紙。按刻印對象的需求剪裁毛邊紙。
        7、打墨。將墨水均衡地刷抹在木活字上。刷抹得越均勻,印刷出的字跡便越清晰。
        8、印刷。將裁好的紙張覆于譜盤之上,視毛邊紙的厚薄程度,用毛刷在紙面上輕輕刷動到一定程度,揭起。
        9、校對。以手稿為范本,一人用方言念稿,一人核對印刷初稿,以紅色墨印注訛誤處,以備更正。
        10、裝訂。以利錐裝孔,引線裝訂。
        寧化的木活字印刷的工序流程與元王楨《農書》所載木活字印刷法相比較,異同參半。相同處如:一套字盤基本為三萬至四萬個木活字。并且也都是一人念稿排版,一人取字供應。不同處有:一、寧化的木活字系鋸開書寫后再行刻字,而《農書》載則是“將刻訖板木上字樣。用細齒小鋸。每字四方鎪下。盛于筐器內”;二、取用所依口訣方法有異,當是因音韻和檢字法隨著歷史變更,藝人順應時代而進行的更正;三、古人造輪盤置字,按號數取字的用法今亦不存。
        六、修譜習俗及宗教信仰
        1、稱謂。寧化的木活字手工藝人民間稱為“修譜先生”、“譜師”等,舊時將其與風水士、私塾先生一同定位為中九流,意謂修譜先生介于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其手工藝是知識與技藝的結合。
        2、修譜。藝人既被稱為“修譜先生”,其主要從事的行當即是刻印族譜。藝人大多也是半農半藝,張秀民《中國印刷史》載藝人們每當秋收后,挑著重擔,到各鄉鎮做譜。修譜事宜先由族中長者聯系藝人,簽定契約,選良時吉日遣人去藝人家挑取縛扎成擔的木活字。價格商定后,藝人一般住在祠堂內,由族中請人為其操持三餐及漿洗諸事。
        開刻日,選吉時先印好神位圖,平鋪供桌。殺雞瀝血于神位圖上及祠堂四角柱基,此舉名喚“伏曰”,并于神位圖上均勻撒米。族中三老并列供桌前念禱告詞。藝人始印制開刷單,由三老分貼族人門首,以通知族人族譜翻修,各家應湊錢出力。其后為藝人修譜期,族枝茂盛者要修兩三年之久,稍疏者也需半年至大半年。譜修好后,即為發譜。此日燒化神位圖,一般有請當地道士打蘸,鳴放鞭炮慶祝,將族譜放進箱中抬上“游譜”。最后即為“謝師”,族人以雞鴨為禮物,上門向藝人表示感謝。謝師日族人必帶斗,斗中置剪刀、算盤、尺、秤、鏡子等物。開刷、伏曰、撒米、發譜、謝師均有口訣。開刷口訣:日吉時良大吉昌,今日開刷大吉祥。祖宗選擇良辰日,今日開刷正相當;伏曰口訣:手舉金雞擇鳳凰,伸得頭高尾又長。頭高能帶千年福,尾長能載萬貫糧。撒米口訣:一撒宗枝繁衍,二撒祖德流芳,三撒瓜綿椒衍,四撒永發吉祥,五撒五福臨門,六撒兄弟聯芳,七撒孩孫繞膝,八撒蘭桂騰芳,九撒南福北福,十撒福壽無疆。男增百福,女納千祥。祈保弟子行方顯方,你高我貴也天昌。房房發福,家家添丁。發譜口訣:日吉良時大吉昌,今日發譜大吉祥。祖宗選擇良辰日,今日發譜正相當。
        3、學藝。舊時拜師學藝有一套繁復的禮儀,解放后一般口頭收徒即可。學藝有祖傳和師傳兩種,祖傳不限女性,男女均可從業。師傳從幫工做起,先學揀字、歸字,然后再練習寫反字、刻字、排版、印刷。全套技藝掌握,能單獨完成修譜者,謂出師。
        4、禁忌。(1)族譜刻印過程,裝訂環節因需以腳踩本裁平,譜出胯下,故女性不宜從事。(2)族譜開刷發譜要選黃道吉日。(3)神位圖自修譜日起,香火不可滅,否則視為不祥。
        5、信仰。藝人尊奉“倉頡”、“歐蘇”、“馮道”等神祗。其信仰的尊崇程度依次為:文字-修譜-刻印。行業神位排列依次為:(1)中間為“始治文字史皇上帝蒼頡老先師”;(2)左首“師譜先儒蘇歐二位老夫子”;(3)右首“本師鐵筆傳授馮道丞相”。按:家譜刻印有“蘇修”、“歐修”二說,所謂“蘇修”就是按輩份,從長房到次房再三房,依次排列。“歐修”是長房長孫六代直系見面,每代每行只寫六個字。六代見面和只寫六個字起源于佛學里的“生、勞、病、死、苦”,六應在“生”字上,意寓“子孫昌盛、興旺發達”。第六代后另起分開房系與前第六代相對應。相對來說比“蘇修”更為直觀,易查。

 

国产精品夜夜春夜夜爽|熟妇仑乱视频一区二区|99re在线视频精品免费播放|欧美专区第一页|亚洲中文无码男人的天堂